2010/11/18

Le Concert

非常愛樂樂團,單憑戲名,想像不到是怎樣的故事。看海報,我以為是關於一個清潔工人為了圓自己指揮管弦樂團的夢的故事‧‧‧

電影的氣氛給我有點嬉戲的感覺,一切都來得頗直接、簡單和容易,若果抱著認真嚴緊的態度看,必定找到很多渣。反之,則會輕輕鬆鬆嘻嘻哈哈地享受著。不過,劇情還是有被認真地鋪排,當中還為觀眾提供猜謎的樂趣:男主角 Andrey 跟 Anne-Marie 是什麼關係?為什麼樂團經理人一定要去那間餐廳?最重要的是,在歡笑聲中,我們慢慢知道 Andrey 三十年來放不下的是什麼;在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, Op. 35 當中,我們真切的感受到,Andrey、Anne-Marie 和樂團成員,讓每一粒音符追到它們的 Harmony 和 Happiness。

電影故事,往往是基於現實的殘酷而虛構出來。猶太人被歧視被囚禁被殺害,知識份子藝術家在共產黨的打壓下無法發揮所長,這些,都被電影用輕鬆的手法帶出。

--- spoiler ---

一眾樂團成員到達巴黎後,除了爭取時間欣賞五光十色的資本主義社會外,還立刻在當地做非法勞工賺錢,你以為他們只是泛泛之輩烏合之眾,但原來大家都玩得一手好樂器,到最後,還是沒有忘記三十年前的伙伴。

那個在三十年前毀了樂團的經理人,到巴黎,只為繼續宣揚他所熱愛的共產主義,但最後,竟然為樂團拆解最後一個危機,放棄那個夢寐以求的黨大會。

樂團核核突突地奏起柴可夫斯基的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, Op. 35,然後 Anne-Marie 的小提琴加入,化學反應立刻出現,由不堪入耳的樂器聲裡,各樂器慢慢找到了 harmony,成員的技巧回來了。從眾人的眼神更可以看到,三十年前的感覺回來了,那一首被終止的樂曲,終於在三十年後,以完美的樂聲畫上完美的感嘆號!

最後那段樂團演出,我一直流淚,肯定是因為感動,但似乎還有其他原因,說不上是什麼,可能是想起家裡被冷落的鋼琴,又或者‧‧‧是什麼都不重要了,那一刻的感動,依然停留在腦海裡。

真好,難得可以痛快地愉快地流一場淚。

puffin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