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08/03

音樂人生

張經緯導演《音樂人生》,是一部關於 KJ 黃家正的紀錄片,由他十一歲到高中的一段時間,年紀輕輕就到外國表演,到長大為一個少年,領導一班同學屢次得獎,但這位男孩子對生命的看法,和人的相處,和家人的關係,都與眾不同。

這電影令我認識到 KJ 這男孩子,是很特別的人,很率直,很有音樂天份,雖然他的態度不好,和人溝通有問題,但他的好些想法,我都很欣賞和認同,而且,他這年紀就能有這認知和堅持,也很佩服。

例如他對音樂的追求,遠於為比賽而走在一起的精神。他對名牌中學那種所謂的團結的冷眼,是香港少年少有的出塵。他對宗教的認真:他未有宗教信仰,但他其實是想認真思索,不想盲目追隨。(這我認為反而是對宗教信仰的尊重)

他不滿學校比賽高於一切,以學生的好勝心來維持對音樂的追求。可是,以我這旁人去看,覺得頗諷刺。其實,正不是因比賽和勝利高於一切,甚至乎他們不上課也沒有所謂,這種作風,才能給他一路以來有這麼多的自由和容許他的放肆嗎?

當然一個十多歲的小子,尤其是身處那一個什麼都有、嬌生慣養的幸福環境,反思和珍惜所有,或者是要求高了點。

其實,導演張經緯想說的是什麼呢?看完後,我找不到導演的角度。片名為音樂人生,但 KJ 的人生還未完,音樂對他的影響,是對他思想的啟發,但其實往後,音樂對他的影響,卻比不上比賽對他的影響。

看完這電影,最令我想得多的,是何以為人?

KJ 說得最多的,是想要做好一個 human being,這是我看完這片想得最多的問題。回想主角在鏡頭表現給我們看的這幾年事情,若果這些是能代表到他這數年的生活點滴的話,我可有一個想法。

其實答案他自己也說過,就是要有感情。

一個人除了有能力把音樂的那個感覺表現出來,若不能作為一個受者,感受和欣賞,就欠缺了一點,當你聽那音樂時會感動,就是一個人了。

有感情的人,會理會別人的感受,不是事事都要「educate」別人,「給人開啟智慧」的,把自己的地位有意無意地提高,是不能做好一個 human being 的。

眼看主角身旁的「朋友」,有誰是他真正朋友呢?訪問中的人,大都不喜歡他,但卻都說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。但若果有朝一日,他不能再為大家拿到獎,不能再有什麼「益處」,會如何呢?

朋友,不是基於利用價值,甚至不是基於共同興趣,當你他朝什麼都不是,還留下來關心你的,就是真正的朋友。拋開一切,拋開音樂,也可以平常地,無私地,互相關心,就是做好一個 human being。

或者,在一個功利、競爭的環境下成長,而主角卻一直不滿這種環境,加上家庭出現問題,令他渴望的,是最基本的做好一個人。

在他的音樂人生,他有一位好的音樂老師,而在他的其餘人生,我希望他這樣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人,會遇上另一位,引領他做好一個 human being。

dieman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